那天,一個害羞的小男孩,在積木角靜靜地玩著模型和積木。
他一聲不吭,卻小心翼翼地把一組配對好的模型,推到老師眼前。
「這是什麼呢?」我們輕聲問。
他愣了一下,沒說話。
接著跑去,又拿了一組模型回來,一樣推到眼前。
再次問:「這是什麼呢?」
他終於小小聲地說出:「草莓。」
那一刻,我們看見了——孩子正在用他能夠的方式,邀請我們靠近他、認識他。
不是靠話語,而是用行動,一步步地拉近與人的距離。
從那之後,他玩得起勁極了,
一次又一次,拿模型來,等待被問,然後說出答案。
他的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楚。
我們也慢慢發現,他的發音並不是那麼清晰,
但旁邊年長的孩子沒有嘲笑,反而一次次耐心引導他:「你看,這是鳳梨~」「你可以說看看:鳳、梨~」
這不是課堂、不是指令、也不是刻意安排的語言訓練,
而是在一個自然的、混齡共學的環境中,
語言發展就這麼「被引發」了。
在蒙特梭利的世界裡,我們相信孩子的表達來自內在的驅動,
當孩子感受到安全、被理解,他就會嘗試向外連結。
每一次被接住的對話,都是自我價值的提升。
語言,不只是說話能力,
更是孩子對世界說:「我在這裡,我想參與」的一種溫柔聲音。
讓我們放慢腳步、降低聲音,
用尊重與等待,陪孩子說出他心裡的那顆「草莓」。
#當孩子願意開口是因為感受到被看見
#混齡教室的真實力量 #孩子的話語不是教出來的是等出來的
#蒙特梭利 #語言與情感的橋樑 #育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