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教養區

大人的情緒,孩子的世界

  • 2025-09-15
  • 13 views

平和的大人,才能養育出平和的孩子

假日的午餐時刻,小火鍋店裡傳來一段讓人心頭一緊的對話:媽媽氣急敗壞地對正在盛醬料的孩子大聲斥責:「我是魔鬼嗎?別人靠近你都沒關係,我靠近你就躲?」國中年紀的孩子身子一縮,幾乎聽不見地回應:「就是不想靠近你嘛!」然後小心翼翼地回到座位,和媽媽隔著桌,彼此心防重重。這段拉扯重複了數次,直到火鍋送上桌,爭執才暫時平息。

坐在隔壁的小編,心裡滿是酸楚。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孩子不容易,媽媽也不容易。或許背後有什麼壓力,讓媽媽沒能管控好情緒,結果孩子只能在愛與怒氣交織的氛圍中小心求生。

大人的情緒,孩子的世界

心理發展學告訴我們: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大多來自於模仿與學習。當主要照顧者情緒失控,孩子會在恐懼中學會畏縮或反抗。

  • 蒙特梭利強調:「孩子需要在充滿尊重與平和的氛圍中成長,才能自由發展自己的心靈與人格。」

  • 皮克勒則提醒我們:「成人的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只有被溫柔、穩定對待的孩子,才能安心探索世界。」

換句話說,孩子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平和的人,首先取決於他在童年時期,是否被平和的大人養育。

不是壓抑,而是管理

有人可能會問:難道父母不能生氣嗎?當然可以。父母也是人,也有情緒的波動。但差別在於——我們選擇如何表達、如何管理情緒

情緒管理不是要父母假裝沒有怒氣,而是學會在孩子面前用健康的方式示範:

  • 當憤怒升起,可以先深呼吸,暫停語言與動作;

  • 如果情緒太大,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很生氣,我需要一分鐘冷靜,等一下再跟你說。」

  • 用平穩的語氣而不是大喊,傳遞訊息。

這些做法,不僅保護了親子關係,更讓孩子看見「大人如何面對情緒」的真實示範。這樣的學習,遠比說教更有力量。

冰島父母的耐性啟發

在冰島,被視為「兒童至上的國家」,父母與老師被期待不能對孩子大聲斥責,更不能使用體罰。即便孩子再調皮,父母展現的只有兩個字:耐性。孩子越是情緒化,父母越要冷靜。因為當地社會相信,耐心不是縱容,而是給孩子最有力的引導。

這樣的文化提醒我們:當父母懂得收斂怒火,以平和代替吼叫,孩子學到的不是「恐懼」,而是「自我調控」。

平和,是一份可以傳遞的禮物

當父母選擇用耐性和尊重回應,孩子會在耳濡目染中發展出同樣的特質。

  • 孩子在衝突中,能學會用語言而不是暴力;

  • 在挫折裡,能選擇深呼吸而不是崩潰;

  • 在人際互動中,更能展現理解與包容。

而這些能力,將陪伴孩子一生,讓他成為一個平和的大人,進而在下一代延續良性循環。

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為平和、溫暖、有力量的人。這條路,從來不是靠外在規範或一時的懲罰,而是靠我們——大人,日復一日的示範。

孩子眼中最重要的教材,就是父母的言行。當我們願意練習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讓憤怒支配行為,我們就已經在教孩子,什麼叫做真正的力量。

平和的大人,才能養育出平和的孩子。這不只是給孩子的禮物,更是給社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