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出生就每天都在劇烈的變化,或許你沒感覺,因此不知道要改變你和孩子互動的角度,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件事!
0-1.5歲:安全感建立期
此時期寶寶屬於人生中重要的安全感建立期,而安全感並不來自於全天無微不至的照顧,而是當寶寶有需求的時候給予回應,透過擁抱感受到自己與照顧者的親密關係,當寶寶滿足後,會想要到處去探索,此時讓寶寶爬、走、拿、咬的環境能讓寶寶感受自己是有探索的能力,會使得寶寶感到喜悅與滿足。因此,此時期的照顧者角色應該是被動的,敏銳的觀察寶寶需要擁抱還是自己玩,以及寶寶在玩的時候該怎麼適時的在一旁玩給寶寶看,讓寶寶模仿是這個時期最好的「課程」。
1.5-3歲:探索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期
一歲半的寶寶走得穩了,開始喜歡幫忙,一開始幫忙成人丟垃圾、拿東西,後來喜歡幫忙自己,不要不要的拒絕照顧者的協助,因為孩子已經知道自己的雙手可以做很多事,因此如果環境能預備許多「工作」讓孩子「學習好好做事」,那就能順利的將孩子從「恣意地玩」形塑成「有禮儀的做」,例如隨意抓食物吃和能好好用湯匙吃飯就有很大的差別,這時正是拉開寶寶個性氣質程度的時期,藉由幫寶寶設定有秩序的工作,就能奠定良好的生活自理秩序性和自信。
3-6歲:發展好奇心與思考能力
此時期的寶寶已經不能滿足於玩玩具了,孩子們想要知道這個世界的奧秘,無論是對文字、數字、生活周遭所見,都會想要瞭解,因此照顧者要盡量提供豐富的生活探索,無論是公園、旅行、博物館等都是引發好奇的起點。當老師(或父母)能多提問,就有機會讓孩子「想」,例如在公園發現葉子掉滿地,問問孩子為何葉子會掉在地上,不是應該在樹上嗎?如此引發了孩子覺察後,孩子就會再去多觀察其他的樹及樹葉的關係、葉子的不同形狀,甚至發現葉子在不同季節的變化等,養成孩子喜歡觀察、思考、研討的能力,開放的教室和團討課程,能幫助這個時期的孩子奠定喜歡學習的性格。
跟嬰兒期的寶寶相處要敏銳的觀察,照顧者屬於被動的,等著被寶寶呼喚。
跟嬰幼期的寶寶相處要有忍得住的耐心,照顧者屬於積極準備環境的角色,敏銳的提供讓寶寶能順利自己動手做的些微幫助才是王道。
跟幼兒期的寶寶相處則是要有一顆愛玩的心,照顧者是積極的探索引導者,把世界介紹給寶寶,跟寶寶一起找到自然環境的規律,就能發現數學(序列、分類、配對、相對關係、數量、多與少、數字),也能發現符號(文字)、色彩、物理等有趣的現象。
照顧者的角色設定,你做對了嗎?
#寶寶懂事會 #永安市場捷運站 #中永和托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