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教養區

孩子搶玩具的那一刻,其實在練習「成長」

  • 2025-10-13
  • 20 views

孩子搶玩具時,你是會立刻制止、還是先蹲下傾聽?
每個家長可能都經歷過那個混亂又無奈的瞬間。

但在孩子的世界裡,搶玩具不只是「不乖」——那是他正在學著怎麼進入關係、怎麼被理解的一種方式。
當我們換個角度看「玩具」,也許會發現:原來,孩子在遊戲中,正在練習愛與被愛。

 

是不是很熟悉以下畫面?你家孩子在遊戲區看到別人的玩具,眼神一亮,伸手就拿。對方哭了,你立刻衝過去:「那是別人的,不能搶!」孩子不服氣,撇著嘴:「可是我也想玩啊!」你嘆了口氣——明明已經說過好多次,為什麼還是這樣?

這樣的場景,其實每天都在孩子的世界裡上演。有時他們搶玩具,不是真的想「搶」,而是還不會用更成熟的方式去表達:「我也想加入。」

有一次,小芊拿著玩具電話和朋友玩,小維走過來,也伸手想拿。老師沒有馬上制止,而是蹲下來問:「你也想講電話,對嗎?」小維點點頭。老師接著說:「那你們要不要一起開一間電話公司?一個接、一個打。」兩個孩子愣了一下,隨即笑了出來,開始分工合作。

玩具不是「物品」的爭奪,而是社交的練習。孩子透過「玩」,在學著怎麼進入群體、表達需求、調整關係。所以,當孩子搶玩具時,與其急著說「不可以」,不如先問問:「你是想要這個玩具,還是想跟他一起玩?」當我們幫孩子把慾望說清楚,他就更容易學會用語言取代動作。

在遊戲的世界裡,孩子的每一個動作,其實都在練習生活。他們假裝煮飯、扮醫生、搭捷運,那不只是遊戲,而是一種「社會的模擬」。他們學著輪流、等待、分工,也學著說:「我想換你當醫生。」這些看似小小的互動,其實就是社交與情緒的練習。

家長最常忽略的一點是:孩子不是天生就會「分享」的。分享,是一種要慢慢學的能力。而玩具,剛好就是孩子練習的最好教材。

如果我們總急著替孩子解決衝突,他就少了練習的機會。但當我們願意陪著他思考、用語言描述、試著輪流,孩子就會慢慢學會:「原來,我的感覺被理解了,我也能照顧別人的感覺。」

所以,下次當孩子又搶玩具時,也許先不要生氣。那不是壞行為,而是一個「正在學習」的信號。

玩具教的不只是「玩」,更是一堂關於關係、界線與同理心的課。

深呼吸一下吧,孩子不是不懂規矩——他,只是在用玩具,練習成為一個懂得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