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說:「我自己來!」
可是當時間緊迫、生活忙亂時,我們常忍不住替他做完所有事——幫他穿鞋、幫他收玩具、幫他扣鈕扣。
那一刻,事情變快了,但孩子「想自己來」的心,卻被中斷了。
生活教的不只是規矩,它是一場讓孩子學會掌握自己的練習。每一個「我自己來」的瞬間,都在累積孩子面對世界的力量。
早上出門前,你催著孩子穿鞋。他蹲在地上,努力想把襪子穿好,卻一直捲不順。你看著時鐘、心裡冒火,終於還是伸手幫他拉上。動作快了,卻好像哪裡也慢了——因為那個原本想自己完成的小人兒,突然沉默了。
這不是誰做錯了什麼,只是我們太容易忘記,「孩子的學習」其實就藏在日常生活裡。扣鈕扣、收玩具、擦桌子、倒水——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其實正是孩子練習專注、協調與自信的機會。
生活,不只是照顧,更是一場能力的培養。當孩子在生活中「被允許慢慢來」,他學的不只是動作,更是在學習掌握自己。
我們常看到孩子們在生活裡長大。像小嘉,每次洗完手都忘了關水龍頭。老師沒有立刻幫他轉緊,而是說:「你聽,水還在唱歌。」小嘉抬頭聽了幾秒,趕緊再轉一圈,水聲停了。他笑得好開心——那不是學會關水龍頭,而是學會「我能讓世界變安靜」。
家長常問:「要不要讓孩子多幫忙?會不會太小?」其實,讓孩子參與生活,不只是「幫忙」,而是「被信任」。孩子能倒水、能擦桌、能自己收好外套時,他學的不只是技巧,更是自我價值感。
教養觀察
孩子的生活能力,與情緒穩定度、專注力、自信心密切相關。當他能掌控日常的一小部分,他就能更從容地面對新的挑戰。而這一切,不需要特別教,只要我們「願意給時間、願意等」。
有一次,小祐在穿鞋,鞋帶打了好幾次都鬆掉。老師在一旁看,沒有急著介入,只在最後一步說:「你想我幫忙綁最後一圈嗎?」小祐點頭。鞋帶綁好,他抬頭說:「我差一點就會了!」那一句「差一點」,其實是下一次「我可以」的開始。所以,當孩子又在慢吞吞吃飯、亂七八糟穿鞋時,先別急著接手。放慢一點,給他空間、也給自己喘口氣。
生活不只是我們照顧孩子的日常,更是孩子練習獨立的舞台。
深呼吸一下吧——孩子不是拖拉,他只是正在「學著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