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教養區

喧囂中的沉靜引導:面對社會衝突事件,如何教孩子理性互動

  • 2025-10-02
  • 45 views

近期大眾運輸工具上發生的座位爭議事件,透過媒體和網路的傳播,成為社會上熱議的焦點。無論事件細節如何,當這些充滿情緒張力的畫面映入孩子眼簾時,身為父母的我們,不免會擔心孩子的心靈是否會受到影響,以及該如何引導他們正確看待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面對這樣的社會事件,我們不需急著評斷對錯,而是將它視為一個極佳的機會教育。它提供了一個真實且複雜的範例,讓我們可以和孩子討論人際界線、情緒管理與理性溝通的重要性。 

在「看見衝突」後,與孩子進行深度對話 

當孩子在新聞畫面或旁人議論中接觸到類似的「吵架」或「肢體衝突」時,他們內心可能會產生困惑、焦慮甚至模仿的衝動。家長可以把握這個時機,進行以下幾個層次的引導: 

1. 釐清感受與情緒命名(同理心的基石) 

首先,請溫和地詢問孩子的感受,並協助他們將情緒「命名」:

  • 「你看到大人大聲說話時,心裡有什麼感覺?是害怕?還是覺得很奇怪?」(引導孩子覺察情緒)

  • 「他們看起來好生氣。當人生氣的時候,有時候會因為太激動,所以說話很大聲,或做了不好的動作。」(客觀描述現象,不帶評判)

這一步是教導孩子,所有行為背後都有情緒,而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但表達情緒的方式卻有好壞之分。 

2. 劃分人際界線與行為規範(學會尊重與安全) 

接著,家長應明確地告訴孩子,在任何情況下,某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即使是大人也一樣。

  • 「不可以用手推別人,不能用暴力對別人,也不能隨便碰別人的東西,因為每個人的身體和物品都有自己的界線。」(強調人身與物品界線)

  • 「如果我們對別人不禮貌,或侵犯了別人的空間,別人就會感到生氣和不舒服,這樣會讓事情變得更糟。」(解釋行為的影響)

利用事件來強調公共場合的禮儀,例如「先來後到」、「輕聲細語」和「互相禮讓」等,讓孩子明白遵守規範是維護群體和諧的基礎。 

3. 示範理性溝通與求助(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重要的一步,是提供孩子一套解決衝突的理性模式,避免他們學習「以大聲壓制大聲」或「以肢體動作解決問題」的非理性模式。

  • 「如果我們遇到問題,應該先冷靜下來,用清楚、溫和的語氣說出自己的想法。」(示範「我訊息」溝通法,例如:『我覺得很不舒服,因為你的聲音太大聲了。』)

  • 「如果對方不願意聽,或者已經太生氣了,我們就應該找尋幫助。可以找老師、找捷運站的工作人員,或請身邊其他大人幫忙。」(教導孩子判斷何時需要退出衝突並尋求權威協助,這是自我保護的關鍵能力) 

教養的原則:避免陷入「以暴制暴」的思維陷阱 

當我們向孩子解釋這些事件時,必須謹記「不下評斷」的原則。避免將事件中的任何一方貼上「壞人」或「不對」的標籤。

如果我們簡單地告訴孩子:「那個大聲罵人的人是壞蛋。」這傳遞的訊息其實是:「我們可以隨意評判別人。」

更深層的憂慮是,當我們用激烈的語言批評新聞事件中的衝突者時,孩子可能學到的是:遇到看不慣的事情,就要用批判或憤怒的情緒去面對。這無形中強化了非理性互動的模式。

家長的角色,是幫助孩子從複雜的事件中,提煉出普世的價值觀尊重、冷靜、界線與求助。這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際互動模式,更能培養他們成為一個能客觀思考、情緒穩定的社會成員。

在充滿喧囂的社會環境裡,我們的家,就是引導孩子走向理性與平和的靜謐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