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教養區

慣養? 罐養? 還是灌養?

  • 2020-12-29
  • 1649 views

成人的角色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樣貌,慣、罐還是灌,別再當成一樣了!

慣養。
依照字面的解釋可以分為兩種:
一為依據「以往的習慣養育孩子」,這往往有極高的風險,因為過往的經驗未必是好的,例如:誤以為孩子是行為能力很弱小的,因而凡事幫孩子完成,孩子往往失去的不僅是練習的機會,更是自己完成挑戰後的自我價值感。
慣養的第二個解釋是「寵愛縱容孩子」,愛與寵往往在一線之隔,這也常是父母難以拿捏的分寸,尤其是在強調尊重孩子的這個時代,過度以孩子為中心的結果,失去了父母管教的當責,養育出無法為自己負責的孩子。

罐養。
罐這個字也可有兩個解釋來說明:
一為「統一規格的罐頭」,數百年的人類教育發展史中不難發現,教育在追逐「統一答案標準答案以達到公平」的制度下,失去的是自己的獨特性,縱使台灣已經大喊教育改革數十年的現在,排排坐的課桌椅,要求全班一致化的齊頭式學習標準依然是難以打破的罐頭。
罐養還有一個解釋就是「速成教育」,帶養孩子就像打開罐頭就可食用似的要求快速具有成效,因此餵食給孩子的不是養分,而是一個個能有神力般的藥丸,長期下來,孩子失去了凡事往下扎根的探索慾望,變成無聊的兒童。

灌養。
灌這個字是「注入」的意思,而我們常見的灌溉就是指人為方式使用天然降水以外的其他水源供給土地或土壤水份,多半是用來種植農作物或其他植物,而灌溉的技法很多,取決於當地的地形與資源。
灌養的意涵就如灌溉植物般,需要知道植物的特性,運用可及的資源注入恰當的養分,過多或過少、過快或過慢都是傷害,且植物的成長無明顯的巨大變化,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才可得知成長狀況,灌溉者憑藉著對植物的專業知識,並且仔細觀察天氣、病蟲害等外在條件隨時調整,具有耐心的等待、陪伴才能有好的豐收可能性。

姵儀老師不僅喜歡灌溉這個詞,更強調「灌養教育」。

灌養教育是在理解兒童的基礎背景下,運用科學化的分析及技巧,回應兒童內在的成長需求,以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滲入養分的角度,隨時調節孩子生活環境中的因子,以期待開花結果的心情等待個體的成長。

灌養教育下的孩子具有幾個特質:
一. 陽光:健康的植物勢必在陽光下挺拔,因為它們具有盤根錯節且扎實的根部系統。灌養下的孩子必定也是陽光的,因為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慢慢吸收養分,因而健康茁壯。

二. 具有挫折忍耐度:灌養教育強調的是讓孩子在自然的環境下成長,避免過度保護以及過度關注,將生活中的不開心、難過、摩擦甚至是小受傷,都當成正常的歷練,就如同植物需要有點風雨才能讓根部抓得更牢,枝幹部更挺拔一般。

三. 具有獨立性:每一個生命都獨特,因此每一個孩子都會展現她獨一無二的自己,這就是獨立。灌養教育強調依據孩子個別需要注入養分,成人的角色是農夫,專注調節與滋養,使其生命獨立成長。兒童非成人的附屬品,獨立是一種生命的態度和韌性,具有獨立性的兒童勢必有很大的能量展翅高飛,。

四. 具有溝通能力:溝通不僅是說話,更是身處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的應對姿態,這絕非在溫室成長能培養出來,而是日積月累從生活經驗中歷練出來的智慧。灌養教育強調讓孩子在自然的社會環境下成長,例如混齡、多層次的生活情境及口語對話內容等,這些常態下的情境有助於兒童產生足夠多的情境分析素材,進而產生應對溝通能力。

五. 擁有愛的能力:愛人的前提是對人和環境具有覺察的能力。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因為受到愛的滋養,因而對主要照顧者產生信賴情愫,有了這樣的基礎,孩子才有機會發展出愛的能力。透過灌養的耕耘,成人與孩子的關係是互動的、了解彼此需要的,而這就是覺察力的根源。覺察了自己與他人的感受,愛才會是健康的,這是成為人所需要的「穩定力量」。

慣養下的孩子失去方圓。
罐養下的孩子失去主張。
成人必須不斷的練習教養孩子的技巧,思考自己的狀態,以及運用的方法是助益,還是助抑?

灌養教育。姵儀老師的主張。

 原文來源 姵儀老師的教育觀察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