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抱著一個嬰兒,請不要僅僅用你的雙手與身體去抱他。此刻擁住他的,應該是你的思想與全部的心。
這,是皮克勒回應式保育的核心精神。
在育圃,我們深信,嬰兒雖然年幼,卻已經是一位獨立的生命個體——他有感受、有意志,會與世界互動。他的身體屬於自己,他的經驗屬於自己。他不是被動等待照顧的對象,而是一位隨時準備參與自己生活的夥伴。
因此,餵奶、換尿布、換衣服、洗澡……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照護,並不只是完成一項任務,而是一場與寶寶的深度交流。
日常中的尊重與邀請
想像一下,當我們要為寶寶換尿布時,不是直接抱起他、迅速展開動作,而是先蹲下與他對視,溫柔地告訴他:「寶貝,我要幫你換尿布囉。」接著,停留幾秒,等待他的眼神、動作或表情的回應,然後才開始動作。這是一種禮貌,更是一種尊重。它傳遞給寶寶一個清楚的訊息:「我看見你了,你是重要的,你的意願被重視。」
當寶寶一次又一次在生活中被如此對待,他會逐漸建立自我意識,知道自己有選擇權,也會學會安全地信任照顧者。
皮克勒回應式保育的七大核心
皮克勒博士以多年嬰幼兒照護觀察,歸納出七項指導原則,也成為育圃照護理念的重要依循:
全然關注(尤其在日常生活中)
在餵奶、換衣服等時刻,全心投入,不分心滑手機或聊天,讓寶寶感受到專注與愛。
慢下來
放慢動作與語速,讓寶寶有時間理解正在發生的事,也有空間回應。
建立信任與親密關係
穩定且可預測的照護模式,讓寶寶感到安全,願意打開自己與你互動。
一起做,而非對他做
視寶寶為參與者,餵食時邀請他張嘴,換衣時引導他伸手,讓照護成為互動。
讓孩子自由運動
在安全環境中,讓寶寶自主探索與活動,不過度干預他的肢體發展。
讓孩子擁有不被打擾的玩耍時間
在安全條件下,允許寶寶專注於自己的遊戲與探索,不急著介入。
敏銳的觀察,給予充分的尊重
留心寶寶的情緒與需求,按他的節奏回應,而非急著套用成人的標準。
在尊重中,寶寶學會安心探索世界
在這樣的照護下成長的孩子,會更早建立自我意識,知道自己被看見、被尊重,因而擁有安全感與信任感。這樣的孩子,漸漸能平和、不害怕地去玩、去探索,並用自己的方式與世界交流。
他們相信,當自己需要幫助時,身邊總有人願意停下來、蹲下來,耐心聽他說話。
育兒,不是追求每天做得更多,而是用心與孩子同在。當你用心去擁抱,他感受到的,不只是觸碰,更是愛與信任的根基。
讓我們一起,把日常變成溫暖的對話,把照護變成尊重的行動,陪伴孩子長成安心探索世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