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沒有吃巧克力!」說完,小樂嘴角卻沾著一抹甜甜的棕色。媽媽哭笑不得:「明明就還在嘴巴裡啊!」
這樣的場景,在許多家庭裡可能都出現過。孩子為什麼要「明明做了卻不承認」?難道他天生就會說謊嗎?
其實,孩子的謊言,往往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惡意」。
一、謊言,從害怕開始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2–7 歲的前運思期,孩子常常混淆現實與想像,並透過假裝遊戲展現思維特徵。當他說「我沒有吃巧克力」,很可能是因為:
害怕被責罰,所以急著否認;
希望維持「媽媽心中乖寶寶」的形象;
甚至只是想像「如果我說沒有,事情就會不一樣」。
換句話說,孩子的謊言,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
二、謊言,可能是「創意的展現」
有時候,孩子的謊言反而帶點天馬行空。
小宇 5 歲時,把家裡的花瓶打破了。當媽媽問:「怎麼會碎掉?」小宇一本正經地回答:「是恐龍跑進來撞倒的!」
媽媽當下雖然哭笑不得,但仔細一想,這正顯示孩子的想像力與語言組織能力正在蓬勃發展。
心理學者班杜拉提醒我們,孩子學習來自「觀察與模仿」,如果他常聽到大人用「善意的謊言」解釋事情,自然會模仿套用在自己身上。
三、面對孩子說謊,父母能怎麼做?
重點不是「抓包」,而是「理解」。
先給安全感
孩子若總是因說實話而被責罰,他會更傾向用謊言保護自己。與其立刻責怪,不如先蹲下來說:「媽媽知道你可能怕被罵,但我更希望你告訴我真話。」
肯定真實比結果重要
當孩子承認:「是我打破的。」父母可以回應:「謝謝你誠實告訴我,我們一起想辦法清理。」這樣,孩子就會明白——誠實帶來的是信任與支持,而不是孤立無援。
以身作則
若父母經常對孩子說「善意的謊言」:「醫生打針不會痛啦!」「只要一分鐘就好!」(實際超過十分鐘)
孩子其實都在觀察,並學習「謊言也是一種方法」。因此,成人若能盡量保持真誠,孩子自然會耳濡目染。
四、謊言,是成長的一部分
蒙特梭利提醒我們,孩子不是小大人,而是一個「正在建構自我」的生命。謊言的出現,不代表孩子變壞,而是他在學習如何面對錯誤、處理情緒、守護自我。
當孩子說出第一個謊言,請不要急著失望。試著看見謊言背後的心聲——那是恐懼、渴望被愛,或單純的想像力在作祟。當我們選擇用理解與陪伴回應,孩子會慢慢學會:誠實,才是最能建立信任的語言。
因為在愛裡長大的孩子,最終會相信:說真話,不會讓我失去愛,而會讓我更靠近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