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今天摸到一隻會用鰓呼吸的動物耶!」
想像這樣的午後,接孩子放學的你牽起他的小手,他抬起頭興奮地說:「老師說牠小時候住在水裡,大了就會到陸地生活耶!牠不會咬人,我有摸牠喔,滑滑的。」
你一邊聽,一邊好奇:「是什麼動物呀?」
孩子眼睛閃亮:「叫做——蠑螈!」
這不是一堂背誦知識的自然課,而是孩子透過親眼觀察、親手觸碰,在真實經驗中建構概念的探索旅程。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孩子不是被動接收者,而是主動建構者。」他們需要的不只是答案,而是被允許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小手去摸,最後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什麼是生命」。
走進植物園,孩子的「感官教室」展開了
這天,育圃幼兒園師生和家長們,來到台北典藏植物園。陽光正好,孩子們一群群走進玻璃屋,在不同植物區之間穿梭——熱帶、溫帶、原生、高山……。
孩子用小手摸著葉子,有的柔軟、有的粗糙、有的像小刺一樣扎扎的。
有人輕聲說:「這裡好熱,好像溫室。」有人靠近植物,嗅著味道;有人蹲下來觀察角落裡的小花、小果實、小昆蟲。
老師沒有刻意告訴孩子們每個植物的學名,而是讓環境本身成為無聲的老師,讓孩子自由探索、提問、體驗。
蒙特梭利曾說:「教育要從感官開始。」這場戶外教學,正是完整的感官體驗學習:溫度、濕度、光影、觸感,每一樣都是教材。孩子學的不只是植物,而是學會觀察、比較、歸納與欣賞自然。
靜下來的手,開始建構內在秩序
除了野外探索外,孩子回到教室還有自然體驗和這種玩教具的操作體驗。
教具桌前,小手不再是觸摸蠑螈的探險工具,而是生活操作的工具。有孩子折著色紙,創造出心中的樣貌;有孩子用剪刀,沿著圖案剪下整齊的邊線;有孩子聚精會神串著珠子,串出美麗彩虹;有孩子那著針線,縫出可愛動物。
這些看似「安靜」的操作,其實正是蒙特梭利最核心的精神——在自我選擇、自我節奏、自我建構中,培養孩子的專注、秩序與自主學習力。
從摸蠑螈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已經開始思考
給家長的思考:當孩子說出「我自己來」,我們願意等嗎?
蒙特梭利相信,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渴望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但這份主動與內在力量,不是靠指令養成,而是透過不斷的探索、操作、觀察與被尊重。
當孩子說:「我要自己摸摸牠。」或「這片葉子好像我畫過的那個形狀。」或「我還要再試一次!」時,正是學習火苗正在燃燒的時刻,身為大人的我們,是否願意等待孩子?給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
#育圃教育 #育圃幼兒園 #蒙特梭利 #自然探索 #戶外教學 #感官發展 #秩序感建立 #從經驗中學習 #幼兒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