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心中最柔軟的歸屬
暑假剛開始,育圃教育的門口常常會響起一陣熟悉又雀躍的聲音。老師一打開門,就看到一張張熟悉的笑臉——那是曾經在這裡跌跌撞撞學走路、學說話、學拿湯匙的大孩子們。現在的他們,他們有的剛要升上國中、高中,有的還在大學念書,有的已經高過老師一個頭,臉上寫著歷經成長的自信與從容,但一見到老師,還是會像從前一樣,張開雙手熱情地說:「老師,我回來了!」
這樣的場景,幾乎每一個寒暑假都會在育圃上演。大孩子們在放假時特地安排時間前來,回來探望老師、陪伴弟弟妹妹。他們不只是「回來看看」,更是用行動表達對這個地方的情感——因為育圃,對他們來說,不只是學習的地方,更是心中永遠的「家」。
為什麼育圃像「家」?
真正的教育,不是填滿孩子的腦,而是滋養孩子的心。這份滋養,不來自於課本與考卷,而是從一個像家一樣的環境開始。
在這裡,老師是可以傾訴心事的家人,是會記得你最愛吃水果是哪一種、最怕的聲音是什麼的人。每一個孩子,不論個性內向或外向、動作快或慢、情緒穩定或起伏,都能被理解與包容。這樣的環境,正如育圃教育的創辦人姵儀老師所說:
「家」是一個可以大叫大笑,也可以大哭耍賴、盡情撒嬌的窩。
在這裡,孩子不需要偽裝自己,不論是喜悅、挫折、害怕還是生氣,都有空間被接住,也有陪伴可以依靠。
「家」是一個能包容每個人獨特個性與脾氣的收納盒。
育圃尊重每一位孩子的發展節奏與特質,不以統一標準評價成長,而是像家一般,給予足夠的彈性與理解,讓每個孩子都有「被看見」的幸福感。
「家」是一個充滿愛與擁抱的抱枕。
育圃的老師們擅長用眼神、語言、動作給予溫暖與肯定。這樣的愛,是孩子記憶中最柔軟的光,也是他們在成長旅程中不斷回憶、渴望重溫的依靠。
「家」是一張安全的沙發。
當孩子在外奔波、在成長中遇到挫折與不安時,育圃永遠是那張等他們回來休息、補充能量的沙發。哪怕只是短暫的一個下午,哪怕只是與老師說幾句話,都足以讓孩子重新獲得力量,帶著笑容再次出發。
在育圃,我們相信,教育的終點不是離開,而是能夠記得自己曾經被深深愛過、被真心接納過。這份記憶,會成為孩子人生中最珍貴的心理資本,讓他們在面對未知的未來時,心中始終有一盞亮著的燈。
所以每到放假時,育圃總會迎來「回娘家」的大孩子。我們不會問他們帶了什麼成績單,而是張開雙臂,給他們一個熟悉的擁抱,說:「歡迎回來,孩子。」
因為育圃,就像家一樣,永遠都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