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教養區

孩子的安靜,不是被要求的,而是被理解出來的

  • 2025-10-23
  • 17 views

 

最近,高鐵推出「寧靜車廂」的消息,引起了許多討論。有人認為這是對親子族群的不友善,也有人覺得終於可以在長途旅程中好好休息。

但如果我們撇開「立場」,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家長重新思考:孩子能不能學會在公共空間中安靜行動?答案是——可以的,只要我們理解孩子的階段特性,並且用對方法。

安靜,從被理解開始

對0–6歲的孩子而言,「安靜」並不是天生就能做到的能力,而是一種逐漸發展的自我控制。一歲的孩子還在探索聲音;兩歲的孩子會大聲表達興奮;三歲以後,才慢慢開始理解「環境有別人」這件事。

這意味著,當孩子在車廂裡說話或唱歌時,他不是故意「吵」,而是在表達「我在這裡」。大人的第一步,不是責備,而是理解。唯有被理解的孩子,才有可能被引導。

練習「安靜」之前,要先讓孩子有「被看見」的時刻

許多孩子之所以在公共場合特別容易大聲,是因為他希望被注意。所以,想要讓孩子安靜,反而要先讓他在平常生活中「被看見」。像是:

  • 出門前,蹲下來對他說:「今天我們要坐高鐵,裡面要輕聲講話,我相信你可以。」

  • 上車後,坐下來前,給他一個擁抱或輕拍肩膀的眼神鼓勵。

當孩子感受到「爸媽在乎我」,他反而會更容易聽進「要輕聲」的規則。

幫孩子準備「安靜的事」

對小小孩來說,「不吵」不能只是「不能做什麼」,還要有「可以做什麼」。家長可以準備一些能引導孩子安靜專注的小物:一本繪本、幾張貼紙、一本小筆記本或是幾個能組裝的小積木、小拼圖。讓孩子有能投入的事,心自然就靜下來。

有位家長曾分享:「我帶孩子搭車時,會跟他一起觀察窗外的雲、房子、山,輕聲說:你看,那是誰的家?那是風的家。」這種方式既安靜,又讓孩子感受到被陪伴。

從「安靜」到「優雅」,是一種生活練習

學會安靜,並不是要孩子壓抑自己,而是學會「尊重」。在公共空間裡,孩子能理解「我也有自由,但別人也有」,這就是優雅的開始。在日常生活裡,我們可以從小地方練習:

  • 進電梯時,小聲問候或微笑。

  • 餐廳裡,用柔和的聲音說話。

  • 看表演前,輕聲提醒:「等一下我們一起聽音樂,耳朵要安靜喔。」

孩子會在這些一次次的生活場景中,逐漸學會:安靜並不是被要求的服從,而是一種和世界溫柔相處的方式。

安靜,也是一種社會禮儀與教養的延伸。

高鐵的「寧靜車廂」不是在排斥孩子,而是在提醒我們——安靜,也是一種社會禮儀與教養的延伸。

讓孩子學會在不同空間中找到自己的節奏,不是要他「壓低存在感」,而是讓他知道:「我可以很自在,也可以很體貼。」

當孩子能在公共空間中安靜地翻書、望窗、微笑,那份安穩,不只是教出來的禮貌,更是一種從內而外的氣質——那是被理解、被尊重、也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最美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