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媽媽曾笑著說:「我家孩子做什麼都撐不過三分鐘,怎麼讓他專心啊?」但她沒發現——孩子能專心,其實是有「前提」的。
我們常以為「專心」是一種能力,其實它更像是一種被引發的狀態。當孩子的心被吸引、挑戰被拿捏得剛剛好、環境又安全且被理解時,他自然會進入那種「全神貫注、時間彷彿靜止」的狀態。
一、興趣,是專心的起點
沒有興趣的學習,就像在乾涸的土地上灑水,不會有生命長出來。
你是否也看過這樣的畫面:孩子畫畫時能靜靜坐上二十分鐘,但吃飯三分鐘就開始轉筆?那不是因為孩子不會專心,而是他的大腦在告訴我們——「我對這件事有感覺」。
興趣是最天然的注意力燃料。父母不妨多觀察孩子在什麼情境中「忘了時間」,那往往是他最自然的專注入口。
二、難度要剛剛好:不太難,也不能太簡單
想像你教孩子拼一百片的拼圖。如果太簡單,他會覺得「無聊」;太難,他又容易「放棄」。
最理想的,是那種「有點難,但再努力一點就能完成」的挑戰。心理學家齊克森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稱這種狀態為 「心流」(Flow)——人會在挑戰與能力平衡的時候,進入最投入的狀態。
對孩子而言,那個「剛剛好」不一定是教材,而可能是一個剪紙的形狀、一個搭積木的想法、一道自己想完成的畫。當孩子能在小小挑戰中看到希望,他自然會「想再試一次」。
三、成人的陪伴:關注,但不干預
有時候,大人的「愛」太主動,也會不小心打斷孩子的專心。例如孩子正努力拼圖時,我們可能會脫口而出:「這邊錯了啦!」、「來,我幫你。」這些話雖然出於好意,但會讓孩子的思考權被奪走。
理想的陪伴是——關注,但不搶走主導權。
當孩子抬頭望向我們,只要給他一個眼神、一句:「你真的很專心呢!」那份「被看見」的感覺,會成為他繼續探索的動力。如果孩子主動求助,我們只需幫忙他「卡住的那個點」;讓他感受到,是靠自己的努力完成,而不是被大人「救回來」。
四、有終點的任務,會產生成就感
孩子的專注力需要被「完成」收尾。不論是畫完一張圖、蓋完一個城堡、穿好一件衣服,當他親眼看到「我做完了!」時,內在會湧現強烈的滿足感。
這種「完成感」是孩子內在動機的養分,它會讓他想再次體驗那種「我可以」的感覺。我們不妨給孩子一些能明確完成的小任務,而不是無止盡的學習指令。
專心,是被理解出來的
孩子的專心,不是被「訓練」出來的,而是被「理解」出來的。當大人願意給他時間、空間、信任與適度的挑戰,孩子的專注力會像花朵一樣自然綻放。
不妨回想一下——今天孩子有沒有哪一刻,是安靜、投入、沒有被催促地完成一件小事?也許那一刻,就是他最真實的專注時光。讓我們學會欣賞那份靜靜發生的力量,因為在那裡,孩子正在學會與世界深度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