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教養區

從日常陪伴中,培養孩子的「小腦袋大能力」

  • 2025-09-04
  • 145 views

 

一篇於2025年由ELSEVIER出版的《發展評論》期刊中,發表的〈改善幼兒時期執行功能:一項針對父母主導干預措施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論文提到,學齡前的孩子,腦袋正在長出一組很重要的「自我管理工具」——執行功能(包含抑制力、工作記憶、彈性思考)。這些能力可以幫助孩子專心、等候輪到自己、照著步驟做事、轉換注意力與情緒。
 
研究結果提醒家長:學齡前的「自我管理能力」,最適合在日常情境裡慢慢養(像共讀、數學/科學小遊戲、輪流等候),而不是硬做一堆艱難練習。

------

在托育現場,會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個兩歲半的小女孩,想要把積木疊得高高,卻因為一時用力過大而讓塔倒塌。她眉頭一皺,正準備大哭。這時,老師輕聲提醒:「要不要再試試看?你可以把這一塊放輕一點。」小女孩停了下來,深吸一口氣,再次嘗試。這個過程,其實正是孩子在鍛鍊「執行功能」。

什麼是「執行功能」?

簡單來說,執行功能是大腦裡的一組「小幫手」,包含專注力、記住並操作訊息的能力(工作記憶)、抑制衝動,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轉換思考的彈性。它們幫助孩子從混亂中找到方向,學會等待、調整情緒、嘗試解決問題。研究指出,這些能力在 0–6 歲發展最為迅速,是孩子未來學習、建立人際關係、甚至生活自理的重要基礎。

父母的角色,比你想的更重要

這篇由牛津大學研究團隊發表的系統性回顧論文,分析了11,000 多篇相關研究,最後挑出 12 篇符合標準的實驗,探討「父母主導」的介入是否能幫助 2–5 歲幼兒提升執行功能。

結果顯示,整體效果雖然不顯著,但在「努力控制」(例如能不能忍住不馬上插嘴、能不能等一下再吃糖果)這項指標上,卻看到了明顯的進步。換句話說,當父母在日常裡以一致、耐心的方式陪伴,確實能幫助孩子練習專注與自我調節。

在育圃日常中的應用

在園所裡,我們常會透過一些小設計,支持孩子的執行功能:

  • 等待輪流:孩子在玩溜滑梯時,老師不會急著幫他排隊,而是引導孩子觀察:「看看,前面的小朋友還在滑,等一下就輪到你囉。」這樣的等待,正在練習「抑制衝動」。

  • 記憶挑戰:唱遊活動中,老師會加快歌謠的速度,或更換動作順序,讓孩子需要「記住並跟上」,這是工作記憶的鍛鍊。

  • 情緒轉換:當孩子因積木倒塌而生氣時,老師陪著他說:「我們先休息一下,再試一次。」這就是在幫助孩子學會情緒調節與思維轉換。

家長可以怎麼做?

研究提醒我們,父母的日常互動,比課程或特殊訓練更能長遠影響孩子。以下是三個簡單方法:

  1. 建立穩定作息:規律的睡眠、用餐、遊戲時間,幫助孩子理解世界是有秩序的,降低焦躁。

  2. 示範而非命令:與其說「不要生氣」,不如示範「我很生氣,所以我深呼吸」。孩子會模仿大人的方式。

  3. 把遊戲當練習:例如玩「紅綠燈」這類遊戲,可以讓孩子在快樂中練習專注與抑制衝動。

 

孩子的執行功能不是一夕之間養成的,而是從一次次日常互動中累積。當你放慢腳步,給予清楚引導與耐心等待,孩子正悄悄地學會專注、思考、調整。這些能力,將成為他未來面對課業、人際,甚至人生挑戰的「隱形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