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喬智
根據內政部的戶籍人口統計,2025上半年的新生兒總數為55375人,人口連續18個月負成長,產官學各界都對少子女化的議題感到憂心忡忡;儘管如此,針對幼兒教育環境的討論卻沒有因此而中斷過,尤其是在剴剴、小桃子等保母虐童案發酵之後,幼教現場成為家長們高度關注的風險地帶,令人焦慮的不只是安全,更多的是「孩子是否能在適性的環境裡快樂成長」這個根本問題。
幼教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孩子都有其適合的引導方式
所幸,資訊的流通打破了過往幼教只能走傳統路線的侷限,越來越多家長開始關注各種教育方法,像是美國盛行的高瞻課程模型、德國的森林幼兒園、華德福的自然與藝術教育等,都各有忠實的擁護者,而台灣知名的育圃教育創辦人李姵儀則是選擇以「蒙特梭利教育法及皮克勒回應式保育」為核心,打造了一個0到12歲的完整教育體系。
「如果孩子只能在班級教室裡度過在學校的一天,那就太狹隘了。」李姵儀老師回憶,最初她是為了替自己的孩子打造一個「嬰幼兒版的運動遊戲場」,讓孩子可以在爬行、奔跑、操作中探索自己的世界。她相信孩子不是需要被「看顧」,而是應該被「滿足內在旺盛的成長原力」,讓好奇心、探索力,以及獨立性能夠在多元的互動中萌芽。
從40坪住家出發,華麗轉身成為幼教創新領航者
姵儀老師原本是鋼琴老師,也曾與丈夫一同經營旅行社。「我以前坐飛機坐到厭世,直到有了孩子,一切有了新的意義。」從孩子的成長需求出發,她開始投入幼教事業,在40坪住家空間開啟托嬰工作,一路成長至今日的育圃教育品牌;爾後,為了解決教育現場師資斷層與專業實務型培訓不足的問題,姵儀老師更進一步創立了「好課clicklesson」平台,集結心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蒙特梭利、繪本講師等各路專家,讓現場老師有更多技術支援及專業知識。
「我相信幼教人員都是愛孩子的,不然不會選擇這份工作,唯有學習懂孩子並且能回應孩子需求的深度技術,才能預防疲乏失控的情況發生,好課clicklesson就是要從根本解決這個困境。」不斷突破、不斷前行、永不輕言放棄,這就是姵儀老師在幼教領域穩穩立足的底氣。
姵儀老師強調育圃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陪孩子 做自己」,讓孩子從預備好的環境產生自動練習的效果,獲得的學習喜悅讓孩子獨立且自信,育圃的孩子除了擁有大空間可以盡情去玩,同時也必須學習社交、言語與行為的日常規範,例如在餐桌上,或是與同儕的互動,都要有充分的禮貌與尊重,育圃的老師們每天每天都過細緻的觀察力與引導功力,陪伴著孩子在歡笑中學習、在自律中長大。
重新定義嬰幼兒照顧者為「老師」的角色。
教育不是不設限,更不是單純放任,在自由與紀律之間度的掌握是門高深的藝術,為了讓團隊擁有一致性的核心理念,育圃長期投注於人才資源培養,無論是選、用、育、留的各階段都建構了完整的系統,創造了老師的幸福感、價值感,親師生間的關係緊密,姵儀老師認為唯有同仁對職業的認同感高,才會長久地留在這個產業為下一代的素質努力。
對於體制內外教育的長期拉鋸,李姵儀老師認為「真正的教育不是要選邊,而是要理解孩子的需求,並打造一個能回應他們特質的場域。」她強調,開放性與結構性並不矛盾,教育現場不需要貼標籤,更不能複製公式;老師們應該像建築師一般,以孩子為中心搭建適性的學習環境。
在育圃,沒有教條或框架所刻劃的「成功模板」,只有找到自己、認識自己,進而發揮自己的歡聲笑語。儘管少子化與社會挑戰不斷侵蝕教育環境,姵儀老師依舊堅守初心,而每到寒暑假就會回來擔任志工的學長姐們,就是她「走對路、做對事」的最佳證明,在育圃強大凝聚力的號召之下,相信幼教的教育現場一定會越來越好。
原文 永續時代ESG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