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前夕,小朋友們還在扮家家酒的世界裡忘我演出。「時間到了,我們要收玩具囉。」老師溫和提醒。
小誠撇撇嘴:「可是我還沒煮好晚餐給弟弟吃耶~」
有些家長會問我們:「老師,我怕我太兇,孩子會害怕我;但太溫柔,又怕孩子都不聽話。到底要怎麼拿捏那個『度』?」
其實,嚴格與放縱之間的關鍵差異,不在語氣有多重,而在孩子是否清楚界線。

預告轉換:在活動結束前5分鐘提醒「等一下我們要準備收玩具了喔」,讓孩子心理準備。

給選擇,但不改變原則:「你要先收蔬菜還是碗盤?選一個開始就好。」

尊重情緒,不改底線:「我知道你還想玩,但現在是收拾時間,我陪你一起收,明天再繼續煮晚餐,好嗎?」
當我們願意清楚說明規則,同時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其實能夠慢慢學會在界線中調整自己,不是因為怕被罵,而是因為明白規則、感受到被尊重。
親職小技巧:
* 不用追求「每次都完美」,而是讓規則「有一致性」。
* 孩子反抗時,先同理他的感受,再堅定說明原則。
* 每一次堅定而溫柔的堅持,都是在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調節能力。
教養的度,是理解與引導的結合,願我們都能做一個不亂發火、也不輕易妥協的父母與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