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教養區

一邊做父母,一邊做更好的自己

  • 2025-01-15
  • 46 views

成為父母是一件奇妙的事,本來要顧好自己的生活就已經不容易了,現在還要協助另一個生命精彩,我能做得到、做得好嗎?甚至是我能把自己也給過得精彩嗎?這的確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理想的自己是什麼樣貌
首先,我認為人一定要喜歡自己、肯定自己,知道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那就會想把自己活得好好的,我認為理想的自己就是把自己活好,什麼能讓自己快樂起來,就朝那邊前行。例如有些人喜歡運動流汗,每天願意花時間跑步,挑戰自己很有成就感,對家人而言,你的身體健康是很有價值的;有些人喜歡忙得像八爪章魚,工作、家庭、朋友、同事都能兼顧,把每個時間段都填滿很有成就,周遭的人也覺得有他在真好。

理想的自己是會隨著年齡改變的,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會有著當下的重點,而且非常有可能以前沒發現的,在某個機緣下才發現原來自己有無限潛能。因此對生活充滿好奇是個好方法,一定能找到某些樂趣,讓自己精彩的。

一邊做更好的自己-1

我願意接受每個角色的喜怒哀樂
人生的角色何其多,無論是當伴侶、當學生、當朋友、當兒女、當老闆、當員工、當同事等,都會有著在那個角色裡的困境與喜樂,不可能在每個分秒都做自己,但如果能先釐清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就可以迅速的找到最理想的應對姿態,創造出彼此的空間和價值感。

理想的父母沒有標準答案
延續著上面的思路,在理想的自己下經營跟子女的關係,但對象是未成熟的個體,因此 理解個體差異與塑造未來的樣貌,是父母角色的特殊性。人類生活在幾十億的歷史演變下有了普世的規則,例如自己的自由不能影響他人的權利,因此不能在餐廳跑來跑去;自己需要有控制能力,以不傷害到他人及自己,因此不能酒駕、打架;自己要能辨識情境當下該表現出的行為,因此做人處事要有禮貌、環境要能保持清潔有秩序。

無論孩子的「原型」是什麼樣的氣質,父母都需要百分百接受,然後從他/她的起點慢慢雕塑,這就是最困難的部分,因為孩子的起點在哪裡?父母該怎麼應對?與父母理想的自己有衝突的時候,該如何調整?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但我深信可以透過學習而創造每個家庭獨一無二的 理想親子關係調性

一邊做更好的自己-2

剛出生的嬰幼兒就可以開始塑形、塑性,了解兒童發展就能從孩子的起點逐步展開行動,這是成為父母與成為其他角色最大的不同。兒童發展是門陌生的學分,例如嬰幼兒在1到2歲時期特別喜歡爬上爬下、亂丟東西,這並不是因為他不乖,而是他正在不斷練習身體動作的技能;2到3歲的小孩特別喜歡唱反調,這並不是因為你說的他聽不懂,也不是因為他上學學壞了,而是他在展現自己的主張,這是獨立自信的表現。 

如果你懂孩子,你不會跟他生氣,而是會尋求孩子能接受的方法處理當下的情境,解決了當下就好,下次再遇到的時候,再次解決就好。當孩子睡著了,為自己選擇一份甜點慰勞自己,肯定自己今天處理好每一個狀況,相信孩子會在每一次的經驗當中越來越好,因為他的人生還很長,慢慢來,不急,孩子選擇了你當父母,你就是那個最理想的人。

一邊做更好的自己-3

理想的親子關係並非比較分數的高低而來,而是親子都感受到最舒適的狀態,我稱為「每個家庭的調性」。例如有些家庭非常重視儀式感,每個節日、生日都一定要有禮物,但有些家庭就習慣了平平淡淡,每天看到家人各司其職的好好存在,就覺得幸福;有些家庭早睡早起,有些家庭晚睡晚起,家庭生活的型態完全不同,並不是早睡早起的父母就得高分,而是親子都感覺幸福且不違反社會規範就好。

何謂理想的父母?正在養兒育女的你,無論酸甜苦辣的百分比如何,只要你願意從孩子的角度多看一些,多等待一些,同時喜歡自己的生活,就已經在理想的路途中,不需要跟別人比較。

原文來源  姵儀老師的教育觀察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