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出「我不要」,那不是叛逆的開始,而是他第一次嘗試成為自己。育圃教育相信——教育的起點,不是教會孩子聽話,而是教會他被理解。尊重,不只是禮貌的字眼,而是孩子情緒、選擇與自我成長的基礎。
有時候,孩子第一次讓我們驚訝的,不是他會走、會說話、會唱歌,而是那一天,他忽然勇敢地說出:「我不要。」
在被理解中學會選擇
育圃幼兒園的日常裡,偶而會出現這樣的瞬間。午睡時間,小樂堅持不要躺下。老師沒有急著糾正,也沒有以「規矩」壓過情緒。她只是輕輕蹲下,和孩子平視,問:「你不想睡,是還想玩,還是還不累呢?」小樂想了想,答:「還不累。」老師微笑:「好,那你可以坐在這裡休息,等你想睡時,我再幫你蓋被子。」這樣的對話看似平淡,卻蘊藏著教育最細緻的光。
在多數人的成長經驗裡,孩子往往被期待「聽話」。但真正的尊重,不是孩子都照我們說的做,而是他能在被理解中學會選擇。當孩子感受到「我的想法被聽見」,他不僅學會表達,也慢慢學會思考、協調與自我控制。
尊重,不是放縱;它是帶著界線的溫柔。那是一種「我相信你可以」的態度,讓孩子知道,世界並不是只有命令與規則,還有對話與信任。
蹲下來,世界就會不一樣
當老師蹲下傾聽,孩子眼中的防備會慢慢融化。當大人願意放慢反應的速度,孩子的表達就有了空間。尊重,不需要高聲指導;它存在於我們的一個眼神、一句等待、一個真誠的回應裡。
心理學研究指出,孩子在被尊重的環境中長大,會形成更穩定的自我概念,也更懂得照顧他人。因為「被尊重」的經驗,讓他相信:自己的感覺有價值,也讓他懂得他人的感覺同樣重要。這正是情緒教育的根本。
教育不是讓孩子變得「乖」,而是讓他成為一個能自我調節、懂得理解他人的人。而這一切的開始,就是——尊重。
慢一點的教育
尊重,不是放手讓孩子隨意;而是在適度的框架中,讓他有練習選擇的自由。尊重,也不是溺愛;而是願意看見孩子的需要,並給他面對挫折的力量。
在育圃教育,我們每天都在練習這種「慢一點的教育」。那不是妥協,而是一種信任。因為我們相信——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就會長出力量;當他被理解,他也會更懂得去理解他人。
尊重,讓孩子學會怎麼愛人,也學會怎麼愛自己。這是所有教育最安靜、也最深遠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