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問:為何我的孩子在教室裡走來走去,老師沒有積極去引導?
家長問:為何我的孩子在椅子上(休息區)發呆,這在教室是正常的嗎?
家長問:為何我的孩子在看別人工作,好開心的樣子,蒙式不是說自己工作才會有滿足感嗎?
每年的open house(家長觀察日)都會有家長提出以上這些疑惑,覺得真的是太棒的發現了,這可能是這個活動中最有意義的學習呢!
一般以為「上課時間」就是要一直專注學習,因此,認為孩子在工作時間應該也是要「辛勤工作」,只要孩子在教室裡走來走去、在椅子上發呆、看同學工作等,就會幫孩子貼上「不專心」的標籤,然後,我們要很積極的引導,要不然老師就會很焦慮,深怕整個教室都躁動不安。
這讓我想到現在很流行的「番茄鐘工作法」,為了讓工作/學習的專注力達到百分百,採用專心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連續4個循環,再大休息30分鐘的法則。這是有理論基礎的,人的大腦不是只有在專注才學習的,放鬆更重要,因為放鬆時刻可以將訊息整理與串接。
專注模式:注意力只放在一件資訊上,拚命吸收相關知識。
發散模式:大腦呈放鬆狀態,腦中多項資訊互相連結。
若要獲得學習成效,兩種模式都是不可或缺的。
孩子是很神奇的,能夠自動啟動最有效的模式,讚歎蒙特梭利,理解每個人的節奏不同,什麼時候「工作」,什麼時候「串接資訊」,就尊重孩子吧!
下次,再看到你的孩子走一走、發呆、去找你聊天,你會明白原來孩子不是不專心,而是在完成有效學習的一塊拼圖,欣賞他、支持他,等他整理好,孩子就會再次啟動,勤奮工作的!
原文來源 姵儀老師的教育觀察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