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的午後,客廳裡傳來孩子的聲音:「我要看電視!」「不!我要吃糖果!」
爸爸嘆了一口氣,心裡想:「教養專說要追隨孩子、尊重孩子嗎?是不是該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
於是,爸爸協了——結果孩子一整個下午盯著螢幕、吃著零食,最後卻哭鬧不休。
這樣的情境,在許多家庭中並不陌生。大人一方面害怕「壓抑了孩子的自由」,一方面又擔心「放手太多變成縱容」。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呢?
蒙特梭利曾說過:「當兒童還沒有發展起控制能力的時候,『讓兒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是與自由觀念相違背的。」
換句話說,孩子的「自由」並不是無限制的任性,而是逐步學會在界線中做出選擇。
如果孩子還沒有學會控制自己,過度的放任只會讓他被慾望推著走。
真正的自由,必須建立在自律、自我控制的基礎上。
想像一下:如果一個三歲的孩子整天只吃糖果、不願睡覺,短時間內他可能覺得快樂,但長期下來卻會影響健康與情緒穩定。這並不是「自由」,而是一種「被慾望控制的束縛」。
那麼,父母該怎麼做,才能避免誤解「追隨孩子」的本意?
提供有限選擇,而非無邊界放任
例如,孩子想要吃點心,大人可以說:「你想要香蕉還是蘋果?」這樣既尊重了孩子的意願,又幫助他在清楚的界線內學習選擇。
觀察孩子真正的需求,而非立即滿足慾望
當孩子說「我要看電視」,背後可能是「我需要放鬆」或「我想有人陪伴」。大人若能回應真正的需求,孩子就能慢慢學會用更健康的方式滿足自己。
建立規律,讓孩子理解秩序中的自由
在蒙特梭利教室裡,孩子可以自由選擇活動,但前提是「一個活動一次只拿一份,完成後要歸位」。這樣的秩序讓孩子體驗到自由與責任的平衡。家庭也一樣:固定的作息,能幫助孩子在穩定中找到安全感。
陪伴孩子發展控制力
當孩子鬧脾氣時,大人若只是妥協,孩子學不到調節情緒的方法。相反的,如果大人能蹲下來,說:「我知道你很想看電視,但現在是睡覺時間。我們可以一起讀一本故事書幫助放鬆。」這樣的陪伴,就是在教孩子如何逐步學會控制自己。
蒙特梭利所強調的「追隨兒童」,不是「任憑孩子做想做的事」,而是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並提供適切的環境與引導。
真正的自由,不是「無限制的放縱」,而是「在清楚的秩序與界線中,逐漸學會自律」。當孩子能控制自己,他才真正擁有了選擇的能力。當孩子吵著要吃糖、要看電視時,請不要急著妥協或拒絕。試著理解他的需求,給他清楚而合理的選擇,並陪伴他學會等待與調節。因為在這些日常的點滴裡,孩子正一步步學會: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能選擇對自己真正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