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放學後,孩子們最重要的任務幾乎都是——「寫功課」。有的孩子能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甚至還能有餘裕去玩積木、畫畫、閱讀或出去騎腳踏車;但也有的孩子,總是要花掉整個晚上,甚至連晚餐後的休息時間都被「還沒寫完的作業」佔據。
家長看在眼裡,難免焦慮:「是不是他時間管理不好?」「是不是太愛分心?」「是不是太慢?」但事實上,這樣的現象背後,不只是「拖拉」或「專注力不足」這麼簡單。對國小階段的孩子來說,學習時間管理,本身就是一門新的功課。
學會安排時間,是一種能力的萌芽
國小階段的孩子,開始要同時處理多項任務:學校課業、才藝練習、同儕互動、家中責任。而「時間管理」正是讓他們逐步學會在有限時間中做出選擇的重要能力。這不只是完成任務的技巧,更是培養責任感與自我覺察的起點。
然而,我們也要記得,孩子不是生來就會分配時間的。當他們在功課與休息、學習與玩樂之間掙扎時,正是在學習一件事:我該怎麼安排生活,才能讓自己既完成任務,又保有快樂?
當功課占滿生活,體驗思考就被擠掉了
在許多家庭中,放學後的日常像一條固定的流水線:
寫功課 → 吃飯 → 再寫功課 → 洗澡 → 睡覺。
這樣的節奏雖然有秩序,卻少了「孩子自我選擇」的空間。
有的孩子,其實需要多一點思考與轉換的時間,他們並非懶散,只是心還沒從學校模式切換回家裡;有的孩子,作業時遇到難題,容易卡關,一卡就亂了節奏;也有孩子,容易被外界刺激吸引,還在學習如何維持專注。
但當一整晚都耗在「功課的戰場」上,孩子就少了探索世界的時間。少了觀察植物的細節、動手做小實驗、問出奇妙問題的機會。這些「非課業」的時間,其實正是孩子養成思考力與創造力的關鍵時光。
時間對每個人都公平,但使用方式決定成長的樣子
有人說:「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孩子還需要大人的引導,才能學會「善用這份公平」。
我們希望孩子能準時完成作業,不是為了趕進度,而是希望他能在時間裡建立掌控感;我們希望他能安排自由時間,不是為了放縱,而是讓生活有呼吸、有體驗、有思考。
家長可以嘗試與孩子一起做一件事:盤點每天的時間。例如:
寫功課通常要多久?
哪個時段最容易專心?
哪個活動讓他覺得快樂又有收穫?
把時間視覺化,讓孩子「看見時間的流動」。你會發現,當孩子能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寫功課、什麼時候玩耍」,他會更願意負責,也更懂得珍惜。
家長可以這樣做
建立固定的作業時段與結束標記。
例如設定「番茄鐘」或「小鬧鐘」,讓孩子知道時間不是敵人,而是夥伴。
給予自由探索的時間。
當功課完成後,允許他做想做的事——畫畫、拼樂高、看繪本、戶外散步。
這些活動能補足「體驗」與「思考」的能量。
陪伴但不取代。
家長的角色是「教練」,不是「代工」。
給予提醒、指引與肯定,讓孩子逐步練習獨立面對任務。
學習管理時間,就是在學習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當孩子能安排時間,他也正在學會「選擇」——選擇先做什麼、後做什麼;選擇專注、選擇休息。
有一天,當他能獨立完成作業、能自己安排生活節奏,那不只是時間管理的進步,更是一種自我成長的展現。
時間,對每個人都公平。但懂得珍惜與運用時間的孩子,會在未來,活出更自由、更有力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