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勒曾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有效的回應,非『嗯』就結束了。」
這句話乍聽之下似乎簡單,卻點出了親子互動中一個很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問題:我們常常用一個「嗯」來回應孩子的期待。
在家裡的日常場景
晚餐後,孩子拿著今天在幼兒園畫的畫跑來,眼神發亮地說:「媽媽你看!這是我畫的恐龍!」
你正忙著收拾碗盤,頭也不抬地說了一聲:「嗯。」孩子愣了一下,眼神暗了下來,小聲補了一句:「可是牠是會飛的恐龍喔……」沒得到更多回應的孩子,只好默默把畫收起來。
這樣的畫面是不是很熟悉?我們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常常在忙碌裡,錯過了孩子真正渴望的——被看見、被理解的感受。
為什麼「有效回應」這麼重要?
對孩子來說,特別是 0–6 歲的嬰幼兒,「互動」就是他們建構世界的方式。
當孩子說話,期待的是大人專注的眼神與真誠的回應。
當孩子分享,他需要的是被認真對待的感覺,而不是草率的「嗯」。
心理學研究顯示,孩子的大腦在幼年期極度仰賴大人的回應來建構自我價值。當他一次次得到專注而具體的回應,他會內化成「我是值得的,我的想法很重要」。反之,如果大人總是含糊帶過,他可能逐漸學會「我的表達不需要被在意」,久而久之減少了分享與探索的意願。
有效回應,可以怎麼做?
「有效回應」並不是要我們放下所有事情、全然停下來,而是學會在日常裡給孩子更有質感的互動。
給予眼神與身體的轉向
孩子說話時,試著停下手邊的事,看著他,哪怕只有幾秒鐘。這一個眼神,孩子就能感受到「你在乎」。
用具體的話語回應
不只說「嗯」,而是延伸孩子的話題。
例:孩子說「這是恐龍」,你可以回應:「哇!牠的翅膀好大喔,你覺得牠飛得快不快?」
接納情緒,而不只是糾正
當孩子抱怨:「哥哥搶我的玩具!」別只說「嗯,我知道了。」可以回應:「你看起來很生氣,你想不想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這樣孩子學到的不只是「表達」,還有「情緒被理解」。
利用生活小片刻
在車上、睡前、吃飯時,這些都是孩子最愛分享的時刻。大人只要多一點專注,孩子就會感受到巨大的不同。
遇過一位三歲小男孩,每天都會跑來告訴老師:「老師,我今天穿藍色襪子!」剛開始老師覺得沒什麼,但還是耐心回應:「哇!藍色襪子看起來很舒服。」幾天後,小男孩換了紅色襪子,他跑過來得意地說:「老師,今天是紅色的!」老師這才明白,孩子不是要炫耀襪子,而是渴望有人關注、有人聽見。這個過程,正是孩子在練習表達、等待回應、建立自我價值的歷程。
在孩子眼中,每一次分享都是一次「遞出自己」的邀請。而我們的一個眼神、一句具體的回應,就是回到他手心的一份「確認」——你是重要的,你被聽見了。
所以,下一次當孩子跑來說:「媽媽你看!」請不要只用「嗯」帶過,試著多給一句話、多一個眼神,甚至一個微笑。
因為在孩子的成長裡,有效的回應,就是最好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