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教養區

利他助人的涵養,從小養成

  • 2025-09-19
  • 82 views

當你緊握孩子溫暖的小手,漫步在公園的林蔭道上,是否曾停下腳步,看見他們在沙坑裡,主動遞出鏟子給需要的小朋友;或是見到他們在繪本共讀時,安靜地將最喜歡的圖書,輕輕推到身旁哭泣的玩伴面前。這些細微而動人的舉動,並非偶發,而是孩子與生俱來、最純粹的善意。

「助人」這件事,並非遙不可及的道德高塔,更不是等到長大成人,才需要學習的社會技能。它就像種子,早已深埋在每個孩子的心田。我們身為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單純的教導者,而是溫柔的灌溉者,提供最滋潤的養分,讓這顆名為「善良」的種子,在充滿愛的土壤裡,慢慢發芽、茁壯。 

從微小善舉,灌溉孩子的心靈

在芬蘭教育中,有一句溫暖的話語:「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珍貴的種子,只是發芽的時間不同。」這句話完美詮釋了幼兒期養成助人涵養的關鍵。心理學家愛利克森(Erik Erikson)的人格發展理論,將0至6歲階段定義為「信任與自主」的建立期。在這個時期,孩子透過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學會信任世界,並發展出自我探索的能力。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從事微小的助人行為,例如:

  • 「把玩具借給弟弟玩一下,好不好?」 透過分享,孩子學習同理他人的需求,建立起最初的社會連結。

  • 「謝謝你幫媽媽拿遙控器,好棒!」 即使是簡單的遞物,都是對孩子付出的肯定,讓他們感受到被需要、被讚賞的成就感。

  • 「小花不小心跌倒了,我們一起幫她吹吹痛痛,好嗎?」 這種引導,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理解「幫助」能帶來溫暖與力量。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動,其實是孩子建立「利他主義」觀念的基石。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 Paul Harris 的研究發現,幼兒在3歲左右,就開始展現出主動幫助他人的行為。他們會觀察成人如何與他人互動,並從中學習。因此,父母的身教,遠比任何說教來得更有效。當我們自己樂於助人,孩子會像海綿一樣,吸收這些充滿善意的養分,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模式。 

完備人格的起點:從助人中認識自我

許多人認為,幫助別人是「犧牲」自我,但事實正好相反。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個體的真正力量來自於社會連結。」當孩子從小養成助人涵養,他們不只幫助了別人,更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完備人格的滋養:

  • 建立高自尊與自我價值感: 當孩子透過幫助他人,獲得肯定與讚賞,他們會產生「我能為他人創造價值」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不是源於外在的物質獎勵,而是內在的自我認可,更能建立起穩固的自尊心。一個懂得付出、樂於助人的孩子,往往比只關注自身需求的孩子,擁有更高的自信心與幸福感。

  • 培養同理心與換位思考能力: 助人行為的本質,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其需求與感受。在幫助玩伴尋找遺失的玩具時,孩子會學著想像「如果是我找不到玩具,我會有多難過」;在安慰哭泣的小朋友時,他們會學習感受他人的情緒。這種同理心,是未來人際關係中最核心的能力,讓他們在與人互動時,能夠更順暢、更和諧。

  • 強化問題解決與合作能力: 幫助他人,往往需要觀察、判斷與行動。當孩子看到玩伴打不開水壺時,他們會思考:「我該怎麼辦?是直接幫他打開,還是告訴老師?」這種情境模擬,是培養他們解決問題能力的絕佳機會。而與他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更讓他們提早體驗到合作的樂趣與力量。 

讓愛流動,連結孩子與世界

日本教育家小林莊一在他的著作《窗邊的小荳荳》中,描繪了一個充滿愛的學校——巴學園。在這個自由的環境裡,孩子們學習互相幫助,沒有競爭,只有真誠的關懷。這個故事之所以動人,正是因為它體現了「愛流動」的力量。當孩子從小養成助人涵養,他們不僅僅是成為一個「好人」,更是在內心建立起與世界的深刻連結。

這種連結,讓他們在未來的人際互動中,顯得游刃有餘。他們不會是孤立的個體,而是社群中被信任、被喜愛的成員。一個懂得付出、樂於分享的孩子,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更容易地融入群體,建立起深厚而穩固的友誼。因為他們知道,幫助別人,最終也是幫助自己,讓自己的生命,充滿了更豐富的愛與意義。

所以,親愛的家長們,請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多一點機會,去體驗幫助他人的快樂。那或許是讓他幫忙分發餐具,或許是鼓勵他安慰哭泣的玩伴,又或許只是簡單地說一句:「你這樣做,讓媽媽覺得好溫暖。」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就像是溫暖的春風,吹拂著孩子的心田,讓那顆善良的種子,在愛的滋養下,開出最美麗的花朵。

讓我們一起,從此刻開始,與孩子共讀一本名為「善良」的繪本,用愛為他們塗上最溫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