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太多時,寶寶需要一致的方向
清晨的陽光剛灑進家門,阿公阿嬤早已在廚房準備寶寶最愛的稀飯。媽媽則在一旁忙著收拾上班要帶的文件,臉上浮現鬆一口氣的笑容:「還好有長輩幫忙,不然我真的快撐不住了。」
有長輩願意分擔照顧,是許多年輕父母心中最幸福的事。有人能幫忙抱寶寶、餵飯、陪玩,甚至在父母需要喘息時,成為最可靠的後盾。這份跨世代的愛,是真實而珍貴的支持。
然而,幸福的另一面,有時卻也藏著困擾。
當多人照顧變成「多種教養」
有的媽媽常苦笑:「我才剛跟寶寶說不能看手機,轉眼阿嬤卻把平板遞過去。」爸爸則無奈:「我希望孩子吃飯要自己拿湯匙,但阿公心疼,總是一口一口餵。」
這些看似小事,卻在寶寶的世界裡造成混淆。如果大人給的訊息反覆不一,孩子會失去安全感,甚至出現行為混亂:有時依賴、有時抗拒、不知道該聽誰的。
皮克勒(Emmi Pikler)也提醒我們,寶寶最需要的是一致性與可預測性。唯有在穩定的照護模式中,孩子才能放心探索,並逐漸建立內在的秩序感。
家庭裡的「教養交響曲」
我們可以把照顧孩子比作演奏一首樂曲。若每個人彈的都是不同調,孩子聽到的將是嘈雜的雜音;但若大人們能先彼此協調,共同決定曲調與速度,孩子聽見的就是和諧的旋律。
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協調」可以很具體:
事先溝通:年輕父母可以明確告訴長輩,希望在睡眠、飲食、作息等方面維持哪些規則。
彼此尊重:長輩的經驗來自智慧,父母的堅持則來自教育理念,雙方若能聆聽,就能找到折衷方案。
用孩子為中心:討論時,不是爭誰對誰錯,而是「什麼對孩子最好」。
舉例來說,如果長輩總想餵飯,而父母希望孩子練習自理,可以折衷:前幾口由孩子自己吃,後面若真的吃不下,再由長輩協助。這樣既保留了父母的理念,也讓長輩感到安心。
平和的一致,給孩子最穩定的愛
在一個家庭裡,難免會有不同聲音。重要的不是完全相同,而是大方向一致。當寶寶發現,不論是媽媽、爸爸還是阿公、阿嬤,大家對他的規範與愛都是穩定的,他便能在安全感中發展出自律與信任。
蒙特梭利認為,孩子對秩序有一種內在需求,因為秩序能幫助他理解世界,並建立內在的安全感。
若家中有長輩能協助,請懷著感恩,因為那是一份無價的支持;但也別忘了,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滿滿不同的愛」,而是「方向一致的愛」。
當我們願意彼此協調,建立共識,我們給孩子的不只是日常照顧,而是一份能陪伴他一生的力量——在秩序中成長,在愛裡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