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長,最熟悉的一幕大概就是——「搶玩具大戰」!常常是一邊哭喊「那是我的!」,另一邊緊緊抱著玩具不放手。結果,哥哥委屈,小妹大哭,全家雞飛狗跳。
其實,搶玩具背後的原因,比我們想的更單純:
第一,心理需求——孩子搶的不是玩具,而是關注。
第二,發展中的認知——兩歲以下的孩子,還沒有明確的「物權」概念,「你的、我的」在他們腦海裡是模糊的。
如何幫助孩子懂得「物權」?
孩子還小,硬把大人的道理塞進去,就像想要把整顆西瓜塞進寶寶嘴裡,肯定消化不良!我們要用孩子能懂的方法,慢慢引導。
情境一:我想要別人手上的東西
大人可以示範:「你想要嗎?那我們可以用嘴巴說『請給我』,或等他玩完再換你。」這時候,孩子可能還是會撲上去搶,但至少,他已經聽到「請求」和「等待」的語言示範。
情境二:別人想要我手上的東西
大人就要示範如何有禮貌地回應,例如:「這是你正在玩的玩具,等一下再換給妹妹。」孩子會從大人的示範中學到,原來東西不是靠搶,而是靠協商。
排解糾紛的黃金三步驟:邀請 → 等待 → 協商
想像一下:孩子正在哭鬧,家長一急著「火速調停」,往往變成「大的忍讓,小的繼續哭」的戲碼。長期下來,哥哥覺得委屈,妹妹學不到等待。這才是真正的「兩敗俱傷」。
我們可以這樣做:
先同理情緒:「我看到你很難過。」
再引導等待:「我知道你想要,但我們要等哥哥玩完。」
最後陪伴:「沒關係,媽媽懂你,我陪你一起等。」
別小看這樣的回應,它能讓孩子覺得情緒被理解,而不是被否定。
家庭玩具規則這樣訂
家裡不是百貨公司,「搶一個就再買一個」並不是長久之計。孩子的慾望永遠無止盡,今天搶車車,明天搶積木。真正需要的是規則的建立:
玩具不分是誰的,都是「家裡的玩具」。
誰先拿到,誰就擁有當下的使用權。
大的不用永遠讓小的,小的也要學會等待。
父母要專注引導互動技巧,而不是只分輸贏。
排解糾紛的五大提醒
孩子不是故意搗蛋,而是需求或發展限制。
大人要示範「拜託」、「請給我」的口語與行為。
家裡的規則要一致,誰先拿就是誰先玩。
大人要專注在互動的引導,不只是在吵架後「仲裁」。
先同理情緒,再談規則,別急著分對錯。
給家長的小提醒
孩子在「搶玩具」的舞台上,其實是在練習人生最重要的功課之一——如何與人相處。如果我們能放慢腳步,少一點火氣,多一點幽默與耐心,就能把吵鬧變成學習,把眼淚變成成長的養分。
下次孩子吵著搶玩具時,不妨在心裡默念一句:「這不是災難,這是社交課!」保證能讓你心情先輕鬆一點,再帶著微笑陪孩子學會等待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