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養」近年成了家長界的熱門關鍵字。一聽起來,好像應該是:孩子乖乖聽話,家長優雅從容,大家都笑容滿面,彷彿童話故事裡的完美結局。
然而,現實往往是這樣:孩子哭天搶地,家長心裡暗喊「正向、正向、要正向!」,結果忍到最後,不是大人淚崩,就是孩子得逞。親子關係裡留下的不是喜悅,而是滿滿的委屈與沮喪。
先別急著覺得自己「做不好」。真正的問題,常常不是方法失敗,而是我們誤解了「正向」的意義。正向教養的定義是:
1.正向教養,不是不能說不,而是說不之後該怎麼處理
很多人以為正向教養就是「不能說不」。於是孩子要吃糖,父母心想:「唉呀,正向要尊重他……好吧。」結果,孩子每天糖果吃到飽,爸媽每天牙齒咬到碎。
事實上,正向教養不是不能拒絕,而是拒絕之後該怎麼處理。例如:「糖果今天不行,但你可以選水果。」大人既堅定了界線,也給了孩子另一個選擇。這不是縱容,而是有原則的引導。
2.正向教養,不是不能哭鬧有情緒,而是要引導孩子可以怎麼做其他表達方式
有時候,孩子一哭一鬧,家長腦中立刻浮現:「正向教養不能讓孩子哭!快點安撫、快點塞個玩具!」結果,孩子學到的是:只要大聲哭,爸媽一定會「投降」。
其實,正向教養不是禁止情緒,而是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大人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很生氣,不過你可以用說的,而不是用打的。」當孩子發現情緒能被理解,又有出口,就不需要靠「大鬧一場」來求存在感。
3.正向教養,不是不能嚴格,而是要讓讓孩子清楚規則
有些爸媽擔心:嚴格是不是就不算正向?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正是規則,就像遊戲要有規則才好玩。「睡前一定要刷牙」就是規則,但你可以用遊戲方式呈現:「我們來比賽誰的牙齒刷得最亮!」這樣一來,規矩有了,氛圍卻仍然輕鬆。
那麼,正向教養到底是什麼?
一句話:正向教養不只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讓父母也被激勵。
它不是把爸媽變成「隨叫隨到的僕人」,也不是讓孩子成為「小霸王」。而是一種讓孩子在安全規則中學會自我表達,同時讓父母能堅守界線、不再被情緒牽著走的教養方式。
下一次,不妨這樣試試
孩子說「我要!」 → 你可以堅定地說「不行,但可以選這個。」
孩子哭鬧 → 先同理「我知道你很難過」,再引導「你可以用說的。」
孩子挑戰規則 → 不用大聲吼,把規則清楚講出來,再陪他一起做到。
正向教養不是「偽裝的忍耐」,而是「帶著原則的溫柔」。如果執行過程中,你覺得自己好像快成為「佛系老媽」或「阿信老爸」,那就提醒自己:
正向教養的目的,是讓大人和孩子一樣,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並一起成長。
所以,下次孩子吵著要玩具時,不妨深呼吸,心裡默念一句:「正向,不是讓我輸,而是讓我們都贏。」保證你會笑出來,孩子也會慢慢學會規則裡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