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講座中,常聽到家長這樣分享:「下班太累了,我就讓孩子看平板,至少可以安靜半小時。」「孩子吃飯時如果沒有卡通,根本不肯張嘴。」
螢幕確實替疲累的大人暫時「解了套」,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的大腦發展與行為。
一篇名為〈Screen Time and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in Preschool Children〉的論文研究,系統性檢視了學齡前兒童(大約 2–5 歲)的螢幕時間與發展之間的關聯。結果提醒我們:長時間的螢幕暴露,會與孩子的語言發展遲緩、專注力下降,以及情緒與行為困擾有顯著關聯。
幼兒的大腦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研究指出,過度的螢幕使用可能造成:
1. 語言與社交能力受限:孩子若長時間「對著螢幕」,取代了與人互動的機會,就少了學習語言、模仿表情、練習對話的寶貴時刻。
2. 專注力下降:螢幕畫面快速切換,聲光效果強烈,大腦習慣了「強刺激」,在現實環境中就更難專心。例如:孩子看 20 分鐘動畫後,卻坐不住聽完一本繪本。
3. 情緒調節困難:有些孩子一旦被要求關掉電視或收起平板,就立刻爆哭或發脾氣。研究指出,這是因為螢幕提供的是「即時滿足」,孩子少了等待與自我調節的練習。
想像一個場景:小恩(4 歲)每晚睡前必須看手機影片。爸爸心想:「反正很快就睡著了,沒什麼大不了。」長期下來,小恩在幼兒園裡常常無法專心,上課時手忙腳亂,還動不動就跟同伴起衝突。老師觀察後發現,他的耐心和情緒調節能力都相對薄弱。
正呼應了研究的發現:螢幕時間和孩子的行為問題之間有著直接的關聯。
學者專家並不是要父母「完全禁止螢幕」,而是鼓勵「有意識地使用」:
1. 設定時間: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2–5歲的孩子每天的螢幕時間應控制在「1 小時以內」,且內容應是高品質的。
2. 陪伴共看:如果孩子要看動畫,建議家長陪在旁邊,一起討論內容,例如:「小熊為什麼會難過?」這樣,螢幕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而是轉化為互動學習。
3. 替代方案:當孩子吵著要螢幕,不妨引導他拼拼圖、畫畫或搭積木。這些活動更能培養專注、解決問題與創造力。
4. 建立日常規律:固定的用餐時間、睡前故事,讓孩子在可預測的節奏中找到安全感,自然減少對螢幕的依賴。
孩子的成長,來自日常生活的點滴累積。螢幕並非洪水猛獸,但當它取代了親子互動、遊戲與探索,就可能偷走孩子寶貴的發展時光。
與其「把螢幕交給孩子」,不如「把自己交給孩子」。陪他說一句話,玩一個遊戲,讀一本書。因為這些時刻,才是孩子真正累積安全感與能力的養分。
論文資料來源:McArthur, B. A., Tough, S., & Madigan, S. (2022). Screen time and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Pediatric Research, 91(6), 1616–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