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教養區

孩子為什麼這麼容易說「我不會」?

  • 2025-10-20
  • 4 views

孩子說「我不會」的那一刻,
其實不是放棄,而是在偷偷問——「你還相信我嗎?」
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從一次次被理解、被等待、被鼓勵的經驗裡長出來。
讓孩子知道:做不好沒關係,你依然被看見。
那,就是最真實的力量。

你家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時候?孩子在畫畫,顏色一塗出線,他立刻放下筆:「我不會了啦。」玩拼圖卡住幾塊,就皺著眉:「太難,我不要。」甚至只是穿衣服扣子沒扣好,也嘟著嘴:「我做不好。」

每每聽到這樣的話,你是不是心疼又焦急?我們總想鼓勵他:「你可以的!」但孩子卻更快地搖頭、放棄。

其實,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從一次次「被相信」裡長出來的。

在托育現場,常看到的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孩子「還沒被允許慢慢來」。

有一次,小寧在嘗試剪紙。她的手還不太穩,線條歪歪扭扭,剪到一半紙就破了。她愣了一下,低聲說:「我剪壞了。」老師蹲下,輕輕接過那張「破掉的作品」,說:「我覺得妳剪得很認真,想試試看再剪一張嗎?」小寧抬頭,眼神閃了一下:「好!」

那一刻,孩子學的不是剪刀技巧,而是——失敗沒關係,我可以再試一次。

孩子的自信,並不是來自「成功」的次數,而是「被接納」的經驗。當大人允許他跌倒、容許他錯誤,孩子就能在安全的氛圍中,發現自己的能力。反之,如果每一次錯誤都被糾正、被比較,孩子學到的不是「努力會進步」,而是「我再怎麼做都不夠好」。

提醒老師與家長,自信是從「被信任」開始的。讓孩子嘗試,讓他自己倒水、自己畫、自己整理,即使結果不完美,那也是他最珍貴的練習。

有位媽媽分享過,小孩上課畫畫時,別的小朋友都畫滿整張紙,她家孩子卻只畫一個小小的太陽。她問:「為什麼不多畫一點?」孩子說:「因為我怕畫錯。」這句話,讓媽媽沉默了好久。後來,她改變了問法,從「為什麼不畫」變成「你想畫什麼?」孩子畫了樹、房子、狗、自己,畫完後得意地說:「媽媽,你看,這是我們家。」

孩子需要的,不是被催促去「做對」,而是被陪伴去「相信自己能再試」。

自信,不是鼓勵的結果,而是理解與等待的累積。

所以,當孩子再說「我不會」時,不妨先停一下,回他一句:「沒關係,我在這裡。」

因為有被相信的孩子,才會相信自己。